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018年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将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全过程,全面优化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积极促进我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全校参加、统筹联动”的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各校区、学院的主体作用,切实实施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就业创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加强校内各单位协同,形成就业部门牵头,“全校参加、全员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体系,鼓励毕业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基层、国际组织、新兴领域就业
(一)依据2018年就业基地建设和市场开发计划,联合“东北五校就业协作体”“东北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进一步开拓高端就业市场,实现跨地区、按行业的市场开发,使我校的就业市场在区域和行业布局上更加合理,推动就业市场建设规模和质量的结构性改善。
(二)做好校园各级各类校园招聘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以校园为主体的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确保招聘岗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三)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继续大力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计划”。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向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输送毕业生。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开拓就业岗位。
(四)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实施“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重点做好各省选调生就业市场开拓,通过校领导主动拜访等方式争取更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我校作为定向选调高校;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做好选调生的跟踪联系工作,始终关注选调生的成才成长,通过组织“基层论坛”等活动定期邀请校友回母校介绍地方工作政策和经验。
(五)积极推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支持相关学院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与国际组织联系,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招聘信息,结合国际组织人才需求,开展培养推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
(六)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在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拓展就业新空间。结合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要求,引导毕业生到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
(七)继续协同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聚焦国防建设,做好相关优惠政策的宣讲、咨询、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响应号召,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八)逐步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国际组织相关内容纳入就业指导教材和课程,完善集体备课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慕课等新型课程形式。
(九)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丰富吉林大学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继续聘请行业专家、创业校友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
(十)继续开展“就业征程·伴你同行”“就业创业大讲堂”等就业创业指导系列品牌活动,开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银行金融机构考录等系列培训,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丰富指导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就业指导活动精品化。通过开展国际组织相关内容讲座报告、项目推介、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为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十一)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理论研究,不断提升就业创业工作队伍的理论研究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体系,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
(十二)努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学生创业搭建实践舞台,通过举办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咨询、管理运营、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并积极承接国家、省市双创相关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十三)切实发挥校内各级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实训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综合能力。
(十四)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依托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为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共建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走访并签约合作省内外孵化园区、基地,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现实环境。
(十五)积极参加并利用有关商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综合运用政府支持、学校自筹以及信贷、创投、社会公益等方式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保障条件。
五、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帮助特殊就业群体毕业生顺利、满意就业
(十六)继续实施“吉林大学阳光就业援助计划”,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做好“双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
(十七)针对残疾学生,完善“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实行“一生一策”的动态管理,为其提供职业规划、求职指导、就业推荐等就业帮扶。
(十八)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信息和就业诉求的调查统计,对重点区域少数民族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效开展就业对接和就业推荐。
(十九)实施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建立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持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有效就业服务。
六、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确保工作流程清晰、精准高效
(二十)做好201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旬报统计工作和《吉林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
(二十一)做好2018届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就业计划编制、就业派遣工作。
(二十二)做好2019届毕业生生源统计和资格审核工作。
七、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体系,实现工作数字化、便捷化
(二十三)进一步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扩充网站功能,全面提升就业信息网的指导、服务、管理水平,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及时、丰富、有效的供求信息。
(二十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强“吉大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建设,提升信息收集、发布效率,拓宽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精准推送渠道。
(二十五)逐步完善“吉林大学创新创业”网站建设,提高创新创业网络教育、创业资讯、创业指导、项目展示、项目对接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十六)开发完善就业创业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校园招聘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就业工作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八、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十七)积极宣传解读国家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二十八)通过校内外新闻媒体,积极、广泛宣传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特色。
(二十九)加强正面引导,报道学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典型事迹。
九、继续加强协同创新,进一步做好吉林大学就业创业工作品牌建设
(三十)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协同,依托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年会不断提升吉林大学的影响力。
(三十一)进一步加强与东北区域内重点高校的协同,依托“东北五校就业工作协作体”协同做好区域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十二)进一步加强与吉林省教育厅在就业创业教师培训、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发挥吉林大学区域引领作用。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2017年12月26日